首页  >   新闻中心   >   国凯新闻
月明船笛参差起,风定池莲自在香 发布日期:2018-07-07  点击次数:1173

    每年7月7日或8日进入小暑节气。暑者,《说文》曰:“热也。”《释名》曰:“热如煮物也。”暑近湿如蒸,热近燥如烘。

 

 7月是全国大多数地区气温最高的一个月,小暑、三伏、大暑这些“热”词在7月扑面而来。

 

    谚语云: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。”此时,最经典的“烹饪”方式是蒸。陆游说:“坐觉蒸炊釜甑中。”甑(zèng)是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。可见小暑节气,意味着一种“蒸炊”时节的到来,人们如同被扣在暖气团的大笼屉中。其实不仅是蒸煮,还有烧、烤、煎、熬等,天气以各种方式“烹饪”着鲜嫩多汁的我们。

  

    唐伯虎的《事茗图》描绘了文人学士悠游山水之间,夏日相邀品茶的情景:茅屋里一人正倚案读书,书案一头摆着茶具,靠墙处书画满架。边舍内,童子正在烹茶。而小溪上横卧板桥,一人策杖来访,身后一书童抱琴相随。长夏之日,自有茶香之气,亦有鸣琴之声。 

 

    现在,我们已然少有以“鸣琴”来消夏,古时许多悠然的消夏方式,很难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形成交集,至多只是人们游览过程拍照时的几种姿势而已。怒吹空调,暴食冷饮,我们的消夏方式,比古人更为简单和“暴力”。

  

    如何消暑、应对苦夏,一向是一个大课题。古人说:“隐伏避盛暑。”最好能退藏于云雾山中。“小暑大暑正清和,荷花香风透凉阁。思君不至哪知暑?拿着六月当腊月。”一想到某些人、某些事,心里便拔凉拔凉的!

 

    熬夏不易,容易懒,容易烦,容易昏然入眠。记得有首打油诗:“春天不是读书天,夏日炎炎正好眠。秋有蚊虫冬有雪,收拾书包好过年。” 

 

    面对酷热,消暑能力有限,古人也只有两个字,一个是逃,一个是熬。面对暑热,如何逃?深藏。“小暑不足畏,深居如退藏。鸟语竹阴密,雨声荷叶香。”到林中、到水边、到寺里躲避烈日,做一个浓荫中的隐士。

 

    盛夏午后,槐荫之下,仰卧、袒胸、露腹、翘足,在凉榻上小憩。床边是清凉意境的大屏风,寒林雪野。桌上有书卷、烛台、香炉,文人的消夏如此具有仪式感。为了熬过盛夏,人们积累了许许多多的习俗,至少说明人们对于度夏,是谨慎和认真的。

 

 夏无怒,秋莫愁,但愿人无恙。

 

纳凉

宋 | 秦观

携?E来追柳外凉,

画桥南畔倚胡床。

月明船笛参差起,

风定池莲自在香。